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美術藝術教學活動中的靈活運用

本文Tag標簽:??

    二十一世紀將是以現代化教育手段為載體的信息時代,過去的教育過程中教師用簡單的陳舊的教學手段向幼兒進行強制性的“教”,而沒有幼兒主動地“學”,二者間的相互作用變成了主要由教師向幼兒發(fā)號施令,幼兒只是被動地執(zhí)行和服從。因此,應高度重視教育過程手段的改革,滿足幼兒多樣化的發(fā)展需求。多媒體技術正成為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成果與課程活動相結合的先進教學手段。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具有傳統性教學所不具有的特殊優(yōu)勢,它可以充分顯示生動、直觀、形象、新穎的特點,為小朋友所喜愛。 下面試從幼兒園美術藝術教學活動方面談談適時應用多媒體的幾點優(yōu)勢:

    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幼兒園美術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幼兒園美術欣賞教育活動是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了解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內容美,從而豐富美感經驗,培養(yǎng)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活動。如,欣賞吳冠中的中國畫《小鳥的天堂》時,畫面中密密的大森林讓孩子們感到恐懼,他們擔心其中有大灰狼。當我們用投影儀放大樹叢中的小鳥時,孩子們興奮起來,恐懼感頓時消失了。

    其次,目前,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存在著兩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教學方式。其一是設定繪畫的總體框架,過多強調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訓練,以臨摹為主,一般由老師在黑板上畫好范畫,然后再讓幼兒依葫蘆畫瓢,這種方式我們稱之為“框架式”。其二是過分強調兒童的自然發(fā)展,放任自流,幼兒想怎么畫就怎么畫,至于主題思想,方式技巧,老師管的很少,這種方式我們稱之為“涂鴉式”。這兩種方式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第一種方式產生的消極效果是造成兒童畫的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幼兒在學畫時陷入消極、被動、乏味的情緒中,阻礙他們的思維和想象,扼殺他們潛在的創(chuàng)造意識。第二種方式產生的消極效果是可能導致幼兒繪畫主題、繪畫總體水平的停滯不前。為了優(yōu)化幼兒園美術教學結構,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易體會,并能擴大教學信息量,拓寬幼兒知識面,有利于幼兒感知、理解新知識,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變化。

    如大班故事創(chuàng)編畫《小姑娘和大拖鞋》,通過播放事先準備的CAI課件,向幼兒講述前半個故事,將形、聲、色三者結合起來作用于幼兒的視聽感官,再播放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豐富多彩的富于變幻的信息傳遞中,幼兒很輕松、很自然地借助想象去續(xù)編故事。在熟悉“小姑娘被大拖鞋載上天,老鼠從鞋子中鉆出來,大拖鞋落下來,一群小鳥叼著小姑娘飄在空中然后把小姑娘送回地上”這些情節(jié)后,讓幼兒去想象后半個故事,孩子在提供的這種機會中,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開發(fā),你一言我一語,慢慢構成了五個畫面。第一幅:小姑娘睡在床上,墻上有風箏,床邊有拖鞋,鞋內有老鼠,床前有電視機;第二幅:小姑娘穿著鞋子去玩,路上碰到了老虎、小兔、熊、小鳥;第三幅:小姑娘腳上的鞋又大起來,大得象飛船,又要飛起來,老鼠又能進了大拖鞋;第四幅:小鳥又圍成圈叼住小姑娘,虎、熊趕走了老鼠;第五幅:小姑娘捧著鮮花,和鳥一起,坐在大拖鞋里終于飛上了天。這里當然少不了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但教師作用僅僅是引導與啟發(fā)。讓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用畫來表示,進行再創(chuàng)作。

    又如在大班命題畫《恐龍樂園》活動中,我和孩子們共同觀看VCD《中華恐龍園》,引導幼兒觀察恐龍的形態(tài)及生活環(huán)境,認識了霸王龍和劍龍。又在活動中給幼兒提供了有關資料的幻燈片,引導觀察后,孩子們對恐龍異常的感興趣。由于孩子們已有了一定的繪畫基礎,我就運用啟發(fā)式的提問進行導入:“你認為恐龍是什么樣子的?它有什么特點?假如要你來設計一只恐龍會是什么樣子的?請你們用筆畫下來?!苯Y果,孩子們運用已有的記憶和想象,大膽地運用線條的疏密、曲直、交叉等表現自己所設計的恐龍,并津津樂道地向同伴、老師、家長講述呢!

    實踐證明,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地組織活動,是一種極有效的教育方法,促進了老師教育活動過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兒“學”的積極性,特別是對幼兒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的發(fā)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進步,教學形式的科學化、多樣化,如何更佳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尚需我們幼教工作者不斷鉆研、探索和創(chuàng)新!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